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配资app排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广州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9月2日,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主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雕塑院协办的“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州抗战的光辉历程”专题展在广州市地方志馆正式开幕。
开展仪式上,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孟昊、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尹德慈分别致词,抗日将士阮海天后人阮小依用朴素而深情的语言讲述了他父亲在国家存亡之际的铁血柔情与忠贞信仰,革命烈士陈良堡的后代陈承章先生向广州市地方志馆捐赠了珍贵书信原件。
展示广州抗战的光辉历史和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
即日起,该展览将在广州市地方志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本次展览汇集图片160多幅,实物30余件,通过“奋起救亡”“深重灾难”“浴血奋战”“隐蔽战线”“笔墨刀锋”“正义必胜”六个部分系统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州抗战的光辉历史,通过“发愤图强”“改革先行”“出新出彩”三个部分展现广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部部长王刚表示,在广州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振奋了广州人民抗日救国的斗争精神与勇气,推动广州成为华南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重要中心之一;第二,在广州沦陷后,转向农村,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南郊和东北郊两片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牵制和威胁盘踞广州的敌伪势力,为华南敌后战场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作出重要贡献;第三,在沦陷区建立隐蔽战线,积极开展地下斗争,有力配合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同时鼓舞了沦陷区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展览首次使用AI加全息3D影像技术生动还原了全国政协委员纪念抗战胜利作品《向前!向前》,立体展现了华南敌后抗战的情景,再用伟大抗战精神链接一幅6米长图,串联起广州的过去与现在,苦难与辉煌,突出此次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激励社会各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凝聚强大力量。
专题展旨在通过珍贵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让广大观众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干部群众聚焦“6+4”城市性质与功能定位,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燃起“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奋力“再造一个新广州”。
将人民音乐家与广大青年联系起来
“此次展览,我们主要是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州抗战的光辉历程。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个团体和一个人物有着特别的关系,那就是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地方史工作处处长周艳红介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家喻户晓,但是少有人清楚他为家乡的抗日歌曲也谱了曲,那就是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队歌。
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是广州学生抗敌救亡会、救亡呼声社、中山大学抗日先锋队、中大附中青年抗日先锋队等8个抗日团体联合在1938年1月成立的,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有着统一战线性质的广东青年抗日团体。成立之后,便以各种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抗日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到1938年10月,参加抗先的青年已达2000多人,队员遍及广州大中学校、工厂、农村。
1938年9月,广州市青委负责人黄书光(笔名“王汶”)等去延安参加全国党的青年工作人员会议的时候,觉得“抗先”应该有自己单独的队歌,于是激情写就了“抗先”队歌的歌词,并将歌词送给正在延安的冼星海,请他代写曲谱。听到为父老乡亲抗战谱曲,冼星海欣然应允。这首歌谱好曲后,在“抗先”组织内和社会上传唱一时,成为南粤抗战的经典歌曲。
冼星海牵挂家乡的抗战事业,正如王汶作词的队歌里唱道:“生长在珠江畔,战斗在南海边,为保卫肥美的稻和桑,为收复失掉的地方,我们跟鬼子决死战。”所以他特地为这首歌谱了曲,以激昂的旋律与歌词点燃了南粤青年的抗日热血,使救亡的火种迅速遍及岭南大地。
周艳红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人民音乐家诞辰120周年,展览特地突出了这个单元,将人民音乐家与投身抗日救亡的广大青年联系起来,旨在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缅怀先烈,开创未来。
采写:南方+记者 周甫琦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配资app排行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