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为何未能防范德军的闪电进攻?希特勒为何能成功实施闪击战股市配资行情,尤其是在各路情报已涌向苏联首都莫斯科的情况下,斯大林为何偏信假消息而忽视真相?这些问题至今引发了广泛的历史讨论。
斯大林,这位被誉为苏联的伟大领袖,智商非凡,洞察力过人。即便如此,他也知道,最终与德国的对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尝试与英国和法国结成联盟以抗衡纳粹德国失败后,斯大林意识到西方盟国希望将德国的矛头引向东方,迫使苏联承担战斗的重任。当德国提出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斯大林看似迎来了短暂的喘息期。
尽管该条约规定了10年的和平期,斯大林清楚这只是与希特勒的短期妥协,他决定利用这个时间窗口一方面加强防线,另一方面借此机会扩展领土。然而,斯大林并未意识到,希特勒早已认定拖延与苏联开战对德国越来越不利。与其与英国打持久战,希特勒更愿意先解决苏联这块“最后的硬骨头”。他决定通过一场迅猛的攻击,彻底打击苏联,这样英国便会被孤立,最终只能与德国谈判。
展开剩余75%然而,苏联作为欧洲的最大国家,并不像其他较小国家那么容易被打败。希特勒清楚,要打败苏联,必须让敌人毫无准备。在策划德国对英国的空袭时,德国的军事指挥官们就曾拟定了“海狮计划”,即计划在英吉利海峡登陆。为了迷惑苏联,希特勒故意加大了这一计划的假象。他公开宣称德国军队会从海峡登陆英国,并且大规模进行登陆演习,以此掩盖他真正的目标——苏联。
德国的间谍机构阿勃韦尔也配合这一策略,故意向苏联泄露虚假情报,暗示德军的主攻方向是英国,而非苏联。与此同时,大量德军部队被调往苏联边境,希特勒声称这些部队是为了应对驻扎在近东的英法联军。此时,成千上万的假情报源源不断地被传递到莫斯科。
1940年冬至1941年春,德国的军队和装备不断向东调动,空军侦察机频频进入苏联领空。这一切都被苏联情报系统捕捉到了。然而,斯大林依然对这些情报半信半疑,甚至视其为不可信的谣言。1941年春,斯大林依然将德国视为暂时的盟友,遵循条约为其提供物资。尽管他明白与希特勒的决战迟早会到来,但他并未预见到战火会来得如此迅速。
斯大林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类情报,其中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然而,他更愿意相信那些不合逻辑的假情报。他深信,德国至少要到1942年中期才会准备好进攻苏联,而他自己依然认为,苏联在此之前已经能够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他曾对周围人说:“我不需要任何忠告……我以为我还有六个月的喘息时间。”然而,这种自信的判断完全与实际情况背离。
当时,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成员们清楚,与斯大林讨论“德国即将发动进攻”几乎没有任何意义。面对日益逼近的德军,斯大林甚至禁止国内媒体报道有关德国的入侵迹象,并公开辟谣,淡化战事的可能性。即便是到了1941年6月,德军已在苏德边境悄然集结,超过300万德军士兵悄无声息地布置阵地,进行严密的准备。德军甚至在白天避免任何声音,连坦克的轧轧声都被严格禁止。
这一切的迹象都表明,德军即将发动大规模进攻,而斯大林却始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直到6月22日,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启动,成千上万的火炮与炸弹倾泻在毫无防备的苏联大地上。此时,斯大林终于意识到自己错得多么离谱,随即愤怒地表示:“德国人真是卑鄙,骗人!”
在战争初期股市配资行情,苏联红军的崩溃可谓一溃千里。斯大林的自信和对情报的误判,直接导致了苏军的防线崩溃。历史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究竟是希特勒成功欺骗了斯大林,还是斯大林自己在自欺欺人?这一历史悬案,仍然困扰着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解读。
发布于:天津市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