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炸愈强,抗战到底。
重庆遭受大轰炸期间,天空不时就有呼啸而过的敌机,地面四处火光冲天,医院躺满伤员,防空洞里人满为患。国际社会普遍担心,重庆还能不能扛下去?重庆军民以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中,重庆始终屹立。重庆人民在轰炸之后迅速恢复正常生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坚持抗战,直至最后胜利。这是重庆人民对抗战的最大贡献。
烽烟砥柱:铁蹄下的秩序捍卫者
大轰炸期间,重庆各机关迁至市郊歌乐山、青木关和北碚之间的迁建区,利用庙宇祠堂、民间空房,或搭建茅草棚屋,照常办公。中共中央南方局也从城内机房街迁到了城外的红岩村。
展开剩余86%电力公司总经理刘航琛在谈到员工坚守岗位时说:“今后无论在任何困难环境下,国防工业与生产工业之电力供给,绝不中辍一日。”自来水公司董事长潘昌猷、经理胡子昂表示:“吾人对于各种原料,如水管之存储,早有充分准备,足敷今后补充之用。退一步而言,敌人即便将水厂全部炸毁,亦不能断绝本市之水源。吾人仅需吸水机一具,即能引江水灌诸水管,而供市民取用。”
1330名川江工人写信给国民参政会:“在敌人的飞机炸弹下,不管死活工作,与其说是为微薄的工资而苟延残喘,不如说是为了争取抗日的胜利。”公共汽车公司的员工已经习惯闻警停车,疏散乘客。轮渡公司不仅未减少航线,反而新开辟了牛角沱至相国寺、大溪沟至刘家台等航线。
1941年,重庆某报社在防空洞里排版。
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复旦大学、教育学院、南开中学、树人中学等院校多次遭到轰炸,但师生员工们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废墟中重建课堂,在炮火声中坚持教学。新闻出版界克服种种困难,不间断地出版发行报刊书籍。当好几家报社被炸毁时,他们协商出版十大报的联合版。联合版存世3个多月,共出99期,直到局势有所缓和,各报才恢复自办。
地窖长明:防空洞里的守望相助
1937年9月,蒋介石致电重庆防空司令部,饬令其负责指导、协助民众挖筑简易防空壕沟。12月22日,由重庆防空司令部、重庆市政府、成渝铁路局等机关组成的工程人员,开始勘察设计重庆市防空大隧道。
从朝天门起,沿长江北岸的望龙门、储奇门、南纪门,嘉陵江南岸的临江门直至千厮门,工程人员经过勘察测量一致认为:大隧道的起点处应高出长江洪水线,同时须与市区交通线联络,最后决定大隧道干线自三元庙起,经小什字、半边街、左营街、较场口、通远门、观音岩,至两路口南区马路转拐处。后又经过详细测试、计算,重庆有史以来第一条防空大隧道工程,于1938年8月2日在市区公园事务所举行破土动工典礼。该隧道横贯重庆老城区的南北东西,共13个出入口,完工后可容纳4万余人,被誉为“当时世界各国伟大的都市防空工程之一”。
与此同时,政府和公司、银行等,纷纷筹资开凿防空洞、避难室。在各方的努力下,重庆的防空洞工程进行得十分迅速,完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壮举。1937年底,南岸地区已经构筑了260余所简易防空壕,可容纳市民3000多人;到1938年2月,由重庆防空司令部组织修建的25个防空壕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可容纳市民3万余人;到1938年9月,重庆市区已有公家所设的防空洞512个,可容63765人,私家所设的防空壕504个,可容67250人。此外,另有军警人员使用的地上防空壕33个,岗警防空洞154个。基本做到了全市的人口,除疏散到外地人员外,其余市民一有防空警报,均有防空洞可供躲避。重庆防空洞建设,见证了那段艰难岁月中人们的团结与坚韧,体现了重庆人民不畏强敌、坚持抗战的顽强精神。
暗夜灯塔:救难尖兵的血色征途
面对日机的狂轰滥炸,重庆不仅有数以万计的民工,包括石工在修筑着防空洞、沟、壕、室,还有庞大的队伍在进行有关防空的宣传动员工作。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防护队员、救济人员以及防空洞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等,直接参与了对日机轰炸的防护及伤员救助等工作。
重庆防护团成立于1936年10月,下设警报、交通管制、避难管制、灯火管制、消防、救护、防毒消毒、工务、配给、总务等股,另设防护、消防、救护、工务4个大队及空袭服务总队,并按行政区划,设置上城、中城、下城、新市区、江北、南岸等6个区分团,由各警察分局局长及保长分任正副区团长,从街道居民、商店店员中吸收团员,进行训练。
运送军粮。
1940年4月6日,“陪都空袭服务总队”成立,当时报名参加者多达4000余人,数月后即增加到263队7600余人。到1940年7月,重庆市直接参加空袭服务工作的除重庆防空司令部所辖3个正规团外,尚有防空司令部、警备司令部、社会局交通工人服务大队、宪兵第3团与第12团、红十字会救护队所属人员1万余人,空袭服务总队医护委员会所属重伤医院、救济站人员453人,负责水电维修的工人1236人,服务总队各分队5830人,总计近2万人。他们遍布市区各行各业及各个地区。每当日机袭渝遁去,炸弹仍在爆炸,大火还在燃烧之际,广大空袭救护人员即从各个角落出现,或协助疏散、义务搬运,或于空袭前后维护交通,或挖掘、抢救被炸、被毁物资和人员,或填补弹坑恢复市面。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空袭与反空袭、轰炸与反轰炸的战斗中,一大批防护队员、救济人员英勇牺牲。其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得到了重庆各界的普遍赞誉。1940年6月至7月,全国慰劳总会曾两次携带礼品、现金等对救护人员进行慰问。同时,该会还代表全国人民,致书全体防护队员,高度赞扬他们“每次在敌机轰炸的前后,诸位同志都冒着生命的危险,发挥着大无畏的精神,为国家为同胞而服务”的崇高精神,称赞他们在救护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功绩,“正与前方将士杀敌的功绩,同样伟大,也同样的占着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1941年2月12日,重庆市各界民众在国泰大戏院举行重庆市民众慰劳空袭各团队大会,对全体防护队员“协助政府,英勇服务,福利民众”的精神“推崇备至”。
破茧长空:弹痕地崛起制空希望
国民政府迁渝后,为从空中加强对重庆的防卫,决定在重庆附近的大中坝、旧市坝、白市驿同时修建军用飞机场。
1940年,白市驿机场扩建后,成为老重庆最大的飞机场。
1939年12月20日,修筑白市驿飞机场的工程正式开工,各县被征调的民工在总队长、区队长、中队长的率领下,不顾严冬的寒冷,用最原始的工具,挖的挖、抬的抬、运的运,从事着这一项艰巨工程。他们以县、区为单位,分别划定工区,有条不紊地努力工作。尽管每人每天只有力资3角5分(因雨停工时减为2角5分,自1940年5月6日起,每人每天无论开工、停工均增为4角),伙食每餐仅一种菜并时常吃稀粥,但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他们克服一切困难,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4点半早餐,随后即开始出工,每天工作达10多个小时。
重庆防控司令部在市郊架起防空探照灯。
在修筑飞机场的工作中,广大民工及其领队除努力工作、互相展开劳动竞赛外,还学习修筑邛崃机场的夹江县民工总队长何本初的经验,“利用工作时间,提倡各级队长担土运动”。总队长、总队副队长每人每天担土4挑,区队长每人8挑,中队长每人12挑,小队长每人24挑。以此加快工程进度,激励民工精神。在此精神的鼓舞下,各民工昼夜不停、加班加点地工作。未被征调的各家庭特别是各富绅,也本着抗战期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最高原则,为慰劳被征民工,扶助其家眷生活,纷纷捐献、募集优待米或慰劳金,时人称之为“踊跃输将,共襄之举”。
经过万余名民工长达8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修筑白市驿机场的工程到1940年8月底基本结束。这期间,全体民工“既经严寒酷热之苦,复受敌机屡炸之险”,但他们“亦知国防工程之重要,常群策群力,不惧寒暑,不畏艰巨,始终冒险受苦而不怨,卒使工程最先完成”。
战时重庆白市驿机场的修筑安全配资炒股,对保证战时首都安全、坚持抗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是重庆人民的责任,也是重庆人民的光荣。
发布于:北京市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