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证券配资平台,跨过鸭绿江······”
每当听到这首雄壮的《志愿军战歌》,我就想到了父亲母亲,他们当年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官兵一起奔赴朝鲜前线的情景。
我的父亲陈坊仁先后任志愿军66军副军长和志愿军68军军长。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父亲基本都是在朝鲜战场度过的。
赴朝作战前:父亲的革命历程
1916年,父亲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父亲14岁时参加红军后到了毛主席、朱德领导的红四军,1932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为连支部书记。1933年,在红一军团二师五团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因作战勇敢和巩固部队工作有显著成绩,被授予“模范指导员”称号。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父亲虽然只有18岁,但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年轻指挥员了,他所在的红一军团二师作为开路先锋,承担着为中央纵队和大部队开辟生命通道的任务,他作战果敢坚定,机智灵活,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成长。1935年12月,他调任红28军三团政委后改任团长。
展开剩余90%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宋邓支队进入华北开展敌后武装斗争,1938年8月在八路军第4纵队33大队任大队长、冀热察挺进军任参谋处处长、七团团长,5年多的时间,一直战斗在平西、冀热察地区。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1旅旅长、第3纵队9旅旅长,参加了解放浑源、张家口、丰镇、集宁、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战斗。
第一次入朝作战:
父亲任志愿军66军副军长
1950年9月下旬,父亲从华北军政大学高干队毕业之际,调66军任副军长。上任之前,军委派专机到石家庄接父亲和战友们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的观礼活动,他们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大飞机。想到就要见到毛主席了,每个人都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在飞机前拍了一张合影。
当时,朝鲜的战况严格保密,父亲他们对此一无所知,更不知道的是,20多天后,父亲即将奔赴朝鲜战场。这张合影拍摄后不到两年的时间,照片中站在父亲右手边那个笑容灿烂、英俊的小伙子——67军后来的李湘军长,牺牲在朝鲜前线。
▲陈坊仁与战友在大飞机前合影
66军原属华北军区,驻防天津及周边,承担城市及周边海岸防御任务,当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农业生产,父亲上任时,部队正进入秋收,准备收稻子。这时,党中央做出出兵朝鲜的决定,根据朝鲜战场的需要,在一次战役开始之前,紧急调66军入朝参战。
妈妈后来回忆说,父亲刚上任20多天,突然接到紧急通知到北京开会,会议内容十分保密,后来才知道是受领入朝作战任务。妈妈没想到的是,父亲这一去就踏上了赴朝作战的征途。父亲从北京开完会都没来得及回家,只是捎信让妈妈准备几件衣服送到车站(当时去东北的火车都要经过天津),说要马上去东北看地形,实际是带66军先遣部队入朝。
父亲一入朝,就遇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父亲同在八路军四纵、冀热察挺进军,曾一起转战冀东、平西的老战友朴一禹同志(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朝鲜)。当时,朴一禹的身份已经是金日成首相的特使、朝鲜的内务相了。
他乡遇故知,对刚到异国他乡的父亲来说真是一个惊喜。当时,朴特使在朝鲜各方面都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还是给了父亲和他带领的先头部队一些特殊的帮助,如翻译、向导,特别是棉服等等,这些帮助真是雪中送炭,父亲后来一直对此念念不忘,常和家人提起当时朴一禹的帮助。小时候,家里还有一张朴一禹当年送给父亲的戎装照片。
这边66军各驻地的部队也开始紧急收拢,许多人都是从田里劳动时被直接集合登上火车的。妈妈后来说,许多官兵看到地里没收完的稻子,都觉得特别心疼,有的战士以为紧急集合后还要接着回来收稻子,一些个人物品、衣服就放在了稻田里了。哪知道这一集合就去了朝鲜,有的人再也没能回来。
66军的入朝过程,在解放军出版社的《抗美援朝战争纪事》中1950年10月22日的大事记是这样记载的——
中央军委决定调第六十六军作为志愿军预备队,以加强志愿军力量,10月23日紧急命令,该军入朝参战,在一昼夜内第六十六军完成收拢部队,登车北上。26日过江参战。由于时间紧迫,部队入朝政治动员、战斗编组等参战准备工作,均在途中进行。甚至集中保管的武器弹药也是在列车上进行调配、分发、擦拭、检修的。
66军作为志愿军首批入朝参战的6个军之一,克服了环境生疏、语言不通、气候严寒、装备落后等诸多困难,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彭总称赞66军“一次比一次打得有进步,越战越强”。1951年3月,66军奉命回国休整。
第二次入朝作战:
父亲任志愿军68军军长
66军刚一回国,父亲即调到准备入朝的68军任代军长。经过3个月的入朝作战准备,父亲于1951年6月被正式任命为68军军长并率部再次入朝。
妈妈后来说,父亲在国内那短短3个月的入朝作战准备期,虽然非常紧张忙碌,但一家人终于团聚了。父亲第一次入朝的时候,没来的及跟家人告别,那时哥哥4岁,姐姐2岁。经历了朝鲜战场血雨腥风的父亲,深谙现代战争的残酷,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拉着妈妈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
▲第一次入朝回国后,陈坊仁与妻子
父亲虽然后来没有完整的给家人讲过当年的经历,但家中珍藏的老照片,在默默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我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家中好多张照片是1951年6月父亲与妈妈、哥哥、姐姐、奶奶照的。
▲陈坊仁与妻子及儿女
▲陈坊仁的母亲与他的儿女
从时间上看,这正是父亲率68军入朝前拍的。与第一次入朝不同的是,二次入朝是有所准备的,照片中的爸爸、妈妈和奶奶都表情严肃,只有不知情的哥哥、姐姐因为难得的全家团聚拍照笑得开心。
当时,父亲已经做好“马革裹尸还”的准备。事实上,后来他的战友、和他一同到北京观礼的、同属20兵团67军的李湘军长就牺牲在了朝鲜前线。
我还发现,父亲有几张从朝鲜捎回家的照片,背后都写着:“静静,这是爸爸!”静静是大姐的名字,父亲之所以这样写,应该是想到姐姐当时只有两三岁,自己真要有个三长两短,女儿至少能知道父亲长什么样。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宫洁民叔叔,是当年68军战地记者,也是爸爸妈妈的老战友。在世时,他每年都要来家里看望妈妈。他说,当年在68军出征的誓师动员大会上,全军将士一听说新来的军长陈坊仁是跟随毛主席长征的老红军,又是先期入朝刚从前线胜利凯旋的,立马群情振奋,当时新兵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也一扫而光。
父亲率68军入朝后,母亲作为68军的一员,在保家卫国的关键时刻,谢绝了组织的照顾,将5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全托安置到八一学校幼儿园,便义无反顾地随后续部队赶赴朝鲜。
抗美援朝期间,68军全体将士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英雄辈出,13个月的防御作战中,68军牢牢守住了在三八线上的阵地,不仅没有被换防,还多接了部分朝鲜人民军的防务,68军创造的网状反坦克阵地和综合火力打击,破了美军的坦克劈入战,已作为优秀战例写入了军事指挥院校教材中,后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军教片《坚守文登川》。
金城战役中68军深入敌后穿插作战,全歼“白虎团”、重创首都师、大规模推进阵地的辉煌战绩,有力地配合了朝鲜停战谈判,“奇袭白虎团”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志愿军英雄故事,成为我军特战史上的经典战例,后被改编成同名现代京剧和故事片《打击侵略者》。
据68军军史记载:抗美援朝期间,68军与敌作战1000余次,歼敌74844名,位列志愿军各军歼敌人数第二,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身的伤亡。1955年,68军凯旋回国。
抗美援朝期间,大哥、大姐留在国内全托、住校,成了真正的留守儿童。虽然朝鲜停战以后,他们有过两次到朝鲜探望父母的经历,但毕竟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甚至彼此都陌生了。
▲二次入朝前,陈坊仁怀抱女儿
大哥回忆说,其实,远在朝鲜的父母一直都思念着国内的儿女。大哥、大姐第一次去朝鲜探望父母,是1953年初冬时节,是两个68军回国办事的叔叔路过北京时把他们带到朝鲜的。因路途遥远,一路上大哥和两个叔叔朝夕相处,彼此有说有笑很快就熟了,到了朝鲜的头天晚上,他与父亲独处在阴暗潮湿的“家”里。
当时,日理万机的父亲只顾埋头在昏暗的灯光下批阅文件,初来乍到的哥哥只记得周围静得可怕,外面漆黑一片,既没有人也没有光,眼前的父亲越看越感到陌生,不觉一股莫名的委屈涌上心头,他突然冲着父亲“哇”地嚎啕大哭起来。父亲一下慌了神,忙问哥哥怎么啦?原来,一脸泪水的哥哥哭着非要去找带他一起来朝鲜的两个叔叔……
▲陈坊仁一双儿女赴朝鲜时留影
现在想想,自父亲1950年10月首批赴朝作战,至1955年68军回国,他和儿女团聚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只能以天来计算。
抗美援朝战争中,父亲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妈妈作为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也荣获了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近年来,还获得了中共中央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70周年纪念章、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抗美援朝回国后,父亲先后任解放军第68军军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山东省军区司令员,由于多年的征战,积劳成疾,1962年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在周总理、叶帅和杨成武副总长的亲自安排下,派专机和专家及时赶到济南,经全力抢救,暂时脱离了危险。
1967年父亲因再次突发心梗去世,年仅51岁。当时,我还不到8岁。
父亲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一生都在战斗。从红军时期的一至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到陕北红28军的历次征战;抗日战争时期首批改编八路军挺进敌后,打击日寇,开辟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转战华北战场,一直战斗在最前线,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他才有机会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坐下来学习军事理论,刚毕业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华北军大是他参加革命后少有的没有征战的时光。
今天,回忆父辈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峥嵘岁月,虽然我知道的只是沧海一粟,但我感到是一次时空穿越,让我走近父亲、感受父亲,阅读父亲的经历,寻找父亲的足迹,还原父亲的形象,重温父辈的传奇,老一辈革命军人的风骨,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作者:陈超:陈坊仁之女】
统筹:李秀平证券配资平台
发布于:北京市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